
廉洁文化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支撑,更是凝聚思想共识、涵养文明新风的精神纽带。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深度挖掘本地特色资源,坚持打造“清风文苑”宣传栏,持续推广巧娘工作室廉洁主题非遗作品,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廉洁理念,让廉洁之风吹遍社区角落,浸润千家万户。


“党员退休了,心不能退休。”这是87岁老党员王景义常挂在嘴边的话。2005年4月,他在潘家园小区13号楼不足十平米的小屋,创办了“清风文苑”宣传栏,从此踏上了传播红色文化、弘扬廉洁正气的公益之路。

20年来,王景义带领志愿者团队,不惧风雨严寒,从独自选稿、扩印、剪贴到团队协作,累计推出236期刊物、收录13759篇文章。宣传栏每月准时更新,聚焦党史国情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英雄事迹等内容,用最质朴的方式让党的声音走进街坊生活。如今,这里早已超越物理形态,成为居民路过必停的“信息站”、孩子们聆听革命故事的“露天课堂”、党员群众凝聚初心的“红色驿站”。

“清风文苑”20周年主题展板。
这份“20年如一日”的坚守,让“清风文苑”广受好评,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,相关文章登上“学习强国”平台。

在潘家园社区综合体巧娘工作室内,廉洁文化主题非遗作品展示区别具一格。丝绫堆绣的清正莲花、剪纸刻画的廉洁故事、衍纸勾勒的清风意象,一件件精美的非遗作品,将廉洁理念与传统技艺巧妙融合,让廉洁文化在艺术浸润中入脑入心。




这背后,是共产党员杨毅和她的巧娘工作室16年的坚守。2009年,51岁的杨毅响应号召,发起“送艺进社区、进街乡”公益项目,致力于传承非遗手工艺的同时,服务社区居民。作为“北京市2023年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”,工作室常年开展丝绫堆绣、金丝彩釉沙画、剪纸等技法教学,累计服务居民10万余人次。

杨毅带领团队以非遗为纽带,将廉洁主题融入手工创作,作品立足生活实际、紧扣时代脉搏,兼具价值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。这些带着烟火气的非遗作品,不仅让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成果可观可感,更让崇廉尚廉的理念在社区落地生根,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廉洁教育的双重价值。杨毅也因这份坚守,成为“朝阳群众好榜样”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非遗传承与社区公益的责任担当。
从红色宣传栏的20年坚守到非遗作品的匠心传廉,潘家园街道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让廉洁文化贴近生活、走进群众。潘家园纪工委监察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:“接下来,将继续深耕廉洁文化建设,丰富传播载体、创新表达形式,让廉洁之风持续浸润街坊心田,为基层治理注入清廉动力”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