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唐代安阳赵逸公墓壁画
南宋《杂剧打花鼓图页》中两人互相行叉手礼这几年兴起的“叉手礼”是唐宋背景古装剧的最爱。“入郡腰恒折,逢人手尽叉”,从唐柳宗元的诗中知道,叉手礼是当时社交的打招呼常用礼仪。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,尤其是回话时,可加上这种礼节动作。
叉手礼并非源自《周礼》,这部中国最早的礼仪制度典籍中并未记载。其起源众说纷纭,一种说法是,叉手礼源自西域波斯的单手附胸礼。另一种说法是,叉手礼脱胎于佛教的叉手法。《观无量寿经》中记载:“合掌叉手,赞叹诸佛。”佛教中的叉手姿势也代表着尊敬之意。
在河南洛阳的汉代壁画墓中,已有侍女作叉手状的图像,可谓其早期雏形。在《后汉书》中已经记载叉手礼:“岂有知其无成,而但萎腇咋舌,叉手从族乎?”(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)至于《三国志》《晋书》《北史》《魏书》《隋书》等史料中,记录的“叉手”则更多了。这说明,至迟在汉代,叉手礼就相当普遍了,至少宫中已经流行。
随时间推移,到唐宋及其后,叉手礼逐渐变得更为普遍和盛行。这一礼仪不再为贵族所专有,普通民众也开始广泛采用。特别是在向上级或长辈表达敬意时,叉手礼更是成为人们常用的礼仪形式。
唐宋叉手礼细节略有不同。唐代叉手礼的规范动作为:双手置于胸前,右手拇指高高跷起,与其余四指形成直角,左手覆盖在右手上,紧握右拇指的同时,小指指向右手腕部。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中,就有叉手礼,壁画上的男子,正是左手在上,握紧右手大拇指。唐朝著名的才子温庭筠,号称“温八叉”。这里的“叉”就是叉手,意思是温庭筠只需要叉手八次,就能构思并完成诗词创作。
在一些很考究的唐代影视剧中,比如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中,就多次出现过叉手礼,而且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用,是大唐的常礼,有时候还会配以唱喏。
宋代叉手礼的细节有所变化。与唐代仅右手拇指上跷不同,宋代礼仪中,左手在紧握右手拇指的同时,左手拇指有时也随之跷起。宋人王虚中《训蒙法》中记载,“小儿六岁入学,先数叉手,以左手紧把高手,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,右手皆直,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。如以右手掩其胸也”。
到了南宋后期,陈元靓在《事林广记》中也曾详细记载过叉手的动作:“叉手之法,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,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,右手四指皆直,以左手大指向上。如以右手掩其胸,手不可太着胸,须令稍去二三寸,方为叉手法也。”
陈元靓特别强调了一点,那就是行叉手礼时,不可太过于贴着胸部,最好与胸部保持二三寸的距离,大概一个拳头的宽度,这样才是真正的叉手礼。这一姿态,要求双手在胸前形成一个交错而稳定的结构,外观上显得内敛而恭敬。
这种叉手礼一直到南宋都很流行。我们从五代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以及南宋的《中兴四将图卷》《女孝敬图》《杂剧图》中都可以发现。这些图中都曾出现叉手,且双手拇指都是向上跷起。
元代仍有叉手礼,山西芮城永乐宫的元代壁画中,便绘有道士行叉手礼的形象。然而入明以后,随着其他礼节形式的兴起,叉手礼便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。今人了解叉手礼,并非仅仅在意外在的动作规范,更要感受古人发自内心的敬慎与谦卑,那是“敬于内而形于外”的礼学精神的直观体现。
文/本报记者陈品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